【文/陳錫鈞 圖片提供/陳錫鈞、達志影像】
在十進位的世界中,十代常表着一個階段的更迭,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中,10 年可能是一段感情的消逝;也可能是人生進階的里程碑;對企業經營而言,10 年是一個值得重新審視經營環境的時間點。
能力雜誌也試圖從這10 年來的經管議題變化,找出可以預視未來的蛛絲馬跡,解析管理議題中的變與不變,協助經營管理者做出更多的情境想像,以因應這不確定的未來。
從生產力角度來看,經營管理作爲「促使各種資源最佳化應用的手段」,每個年代都有被追捧的主旋律,不同時代亦有不同的經濟背景與需求,但不變的是管理學對效率、效能與價值創造追求的本質。各自時代的管理議題,反映着大多
數管理人所側重的「管理作爲」,有的議題着重大局觀,有的注重組織的整體運作,亦有從行爲與個體心理層面着手者,故面對不同經管議題,應當先清楚,「此議題將作用於管理作爲的哪一層面」,才能適切將這些理念加以組合應用。
走過10 年政經丕變
全球化被打破,區域主義興起
回顧10 年前的經濟環境與熱門議題,2013年世界經濟發展雖不如預期,但市場預測仍然樂觀,中國仍是重要經濟引擎,東南亞新興市場被冀望成爲明日之星。國際間熱切於全球最佳化經貿解決方案的探討,對臺灣影響深遠的ECFA 也
於當年開始產生影響。在經管議題上,反映着對新事物價值創造的追求,2013 年破壞式創新被廣爲重視,2015 年藍海策略又提出創造競爭無人區之理念,同時,代表着智慧製造的工業4.0 正大行其道。
2019 年,剛好是這10 年的中間點,衝擊全球的新冠疫情爆發,造成經濟與生活上的各種「斷鏈」,全球一體化的經濟思考遭受空前挑戰。同一時間,異常氣候的影響也逐漸浮上臺面,那一年,臺灣遭逢了當時史上最熱的一年,年均溫破73 年來最高紀錄(2023 年已打破此紀錄),自此,各種氣候災變不絕於耳。不確定的未來,讓政治上的民族主義再度擡頭,2020 川普的「美國優先」、「使美國再次偉大」(MakeAmerica Great Again) 口號,宣告了區域保護主義的興起。自此,適應管理、危機管理意識擡頭,企業紛紛追尋度過經濟寒冬的生存之道。
回到2023 年,疫情影響漸退,但國際經濟氛圍未舒緩,戰爭的煙硝味仍讓全球經濟處於緊張狀態;全球性通貨膨脹讓期待中的疫後春天並未出現,保守的消費者讓製造業與服務業都樂觀不起來。同時,異常氣候的影響,已嚴重到不能
再無視的地步,環境保護由道德議題變成經濟政策,成爲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未來。
經管趨勢演變 背後3 大驅動力
前文是筆者簡單歸納的大環境背景,接下來,我們來看一下國際機構的觀點,全球諮詢公司貝恩(Bain) 長年進行世界性的經管工具排行,2023 年最新的排名中,出現了「AI、數位轉型、區塊鏈與永續環境相關之管理工具」;而
Thinkers50 管理思維排行榜中2023 年的前3 名分別是「心理安全感、給予者企業文化與正效益模式」,這2 類排名剛好代表着管理學上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,數位技術促進了這10 年的管理手法變遷,以人爲本與環境共好的價值,依然
是不變的追求。筆者歸納,推動這些趨勢的底層因素:
1. 數據滲透
提升管理範疇與精確度
過往限制管理者能管理多大範圍事務的限制,多半來自於「有無能力蒐集到足以供管理判斷之資訊」,而這10 年來數位化的進步,讓各種數據蒐集工具滲透到生產現場,甚至於大衆市場的各個角落,這樣的「數據滲透」正是讓所有管理工具可以擴大應用在更大管理範疇之基礎。此外,也由於高度數據化,配合演算法的提升,讓管理者可以將各種行爲量化,從企業內的各種品質數據到外部市場的顧客偏好,都可透過數據來演繹,管理者據此,可進行更精準的管理決策。
2. 行動連結
創造各種資源重新分配可能性
這10 年間最顯著的商業模式創新,無外乎共享模式;在管理模式上最常被提及的是各種智慧化即時管理;市場觀察面則強調大數據應用,這些管理應用得已被採行的底層要素是因爲有各種「行動連結」存在,感知、監測與接收技術,驅動了數據即時連結、即時反應的管理特徵,更是因爲這些連結,挖掘出「可用空間、可用時間、可用人力」這些共享模式的基礎資源,雲端運算概念的興起,也是該驅力下的產物。該驅力代表着我們對「可用資源」進行重新定義與分配的權力,唯一要注意的是,這可能僅聚集在某些「平臺」擁有者手上,成爲另一種型態的資本霸權。
3. 生態危機
揚起達爾文主義重現
疫情、天災與戰爭,突顯了重大災難下個人的無力,所以管理議題重新聚焦人本,其實是生物生存驅力所導引。團結方能生存、適應改變方能生存、做好預應方能生存,這些驅力反應在管理上就是組織文化凝聚、企業適應力、環境共好等議題的出現,這些看似溫厚的管理議題,最終還是會迴歸生存的競爭本質。該觀點並非貶低這些議題,而是要突顯這些議題被落實於企業的必要性,更提醒要務實化推動,須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連結。
企業須建構2大能力
數據溯源X 穩定價值
前段論述中,經管議題看似總結出「着重數位應用與ESG」,看起來老生常談的結論,但筆者想提醒的是「管理者要用企業存亡的角度來對待管理議題」此一態度。從世界發展局勢來看,未來的不確定性只會越高,正如本文一開始所言,生產力提升是對各種資源的最佳化應用,但前提是「能擁有資源」,在當下政經情勢中,各國對「資源」的擷取需求只會更強;臺灣本身所有的是技術與知識資源居多,天然資源與資本資源相對稀少;既然資源擁有量不如其他人,就只有在管理上下更多心力來創造價值,用來爭取資源交換的話語權。前述所提的趨勢因子,在未來10 年內仍將是主流驅力,筆者重點建議2 方向供企業經營管理參考:
1.掌握數據溯源能力
數據將成爲關鍵資產,會不會用,決定競爭力。當下的企業多習慣於解讀數據結果,忽略數據來源與原始定義所代表的意義,就如同我們習慣去看BI 系統所呈現的結果,卻少有確認進入BI 系統之前數據蒐集是否完整,因果邏輯是否正確,所以大部分企業只能「用BI」卻難以「造BI」,這個邏輯,換成AI 一樣適用,因此建議企業多培養「能將事件專化爲數據,並用數據重構情境」之能力。
2.建構「安穩」核心價值
众安在线2023年财险总保费295亿,净利润超40亿元,实现扭亏为盈
不管是內部員工或是外部顧客,在風險越高的情境中,「安穩」這個價值觀點就更受青睞。這個要素可以從管理做法的各個層面來體現,如:對內的安心工作企業文化,對消費者的產品保障,對合作夥伴的穩定供貨協議等,而採行這些作爲的關鍵不在於「全面」,因爲每一項安穩作爲代表着額外的風險預應成本,而是應該以「對企業競爭」最有利的策略性觀點,來進行這個核心價值建構作爲。
如何做好「掌握數據溯源能力」、「建構安穩核心價值」這兩點,甚至更多的未來預應作爲,本期能力雜誌主題學習中,將有更多案例可以借鑑,讓我們相約下個10 年,仍與各位讀者相見。【更多精彩內容請見《能力雜誌》2024年1月號,非經同意不得轉載、刊登】